小说《三国演义》里,在一个桃花盛开的季节,刘备、关羽、张飞三人焚香跪拜,对天盟誓:“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,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……背义忘恩,天人共戮!”自此,三人结为生死兄弟。盟誓结义,也成为江湖人士交友时钟爱的一种方式。其实,盟誓行为,早在西周时期就成为一种成熟的礼仪,督促盟誓双方遵守诺言。
3000多年前,周武王审时度势,决定在孟津搞一次会师演习,以扩大反纣同盟,顺带看看伐纣灭商的可能性大不大。结果,天下诸侯纷纷响应,“各国诸侯不召自来有八百之多。”因为当时时机还未成熟,退师而归,这一事件被称为“孟津会盟”或“孟津观兵”。其实,这就是一次按约定举行的盟誓活动,以增强、巩固反商力量。
古人对待盟誓的态度很讲究,不是说一句“我对天发誓”就可以了。《周礼》中明确记载,周人设有专门掌管盟约之辞及礼仪的官职,叫司盟。凡是诸侯国因为不和谐、有纷争,而需要结盟解决问题的,司盟就要记录盟约的话,并负责相关的礼仪。盟誓礼仪是怎样的呢?结盟者将盟辞书写在竹帛上,杀牲取血,面朝北对着神明,歃血发誓(把血抹在嘴上或饮血酒发誓),然后挖个坑,把盟书放在杀死的牲上一起埋进坑里,抄写副本存档,如有违背盟誓约定的,就要受到神明的惩罚。
民众如果有订立盟约的,可将副本交给司盟保存,如果以后发生了争讼,就让他们盟诅,也就是对神明立誓,查看盟约原件,不诚信违约的人要受到惩处。
杀牲取血、发誓盟诅、神明作证,这些看起来格外隆重的仪式,对盟誓双方形成压力,让他们尊重并遵守约定,不可出尔反尔,违背自己的诺言,违背约定的人要受到惩罚。当时,社会科学不发达,人们对世界的认知有限,所以,用神明作为公正威严的监督者和惩罚者。
当然,西周能设定成熟的盟誓礼,并设司盟管理盟誓礼仪,说明盟誓礼在当时社会存在的必要性。西周初期,盟誓作为对商斗争的一种政治手段,在分化瓦解殷商统治集团、壮大反纣同盟力量以及灭商建周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。
自西周以后,盟誓的故事也层出不穷,为了某一件事、某样东西、某种情谊关系,而焚香结盟、共饮血酒的人不少,强调的都是一个“信”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