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
首页 > 县情 > 民风民俗

西府年俗饰品中的传统文化

发布日期:2025-03-24 15:24

    每年腊月真的很冷,但酷寒挡不住游子归乡的脚步,朔风吹不散旅人绵绵的乡愁,因为他们知道,除夕夜家门口红彤彤的灯笼就是对自己最大的慰藉与温暖。猴年春节越来越近,西府城乡的年味也愈来愈浓,在人们洒扫庭除、辞旧迎新的喜悦中,红艳艳的窗花既承载着宝鸡人对新年的美好祝愿,也是他们对幸福生活的点缀和装扮。漫步西府乡间,农家头门上贴的鲜艳的春联、门神与“三色”等,更让中国年的乡土气息四处弥漫。街道和商场琳琅满目的年货丰富着节日的餐桌,而蕴含传统文化的年俗饰品更点亮了城乡的庭院。近日,记者走访县区,寻找这些传统年俗饰品,领略其隽永的文化内涵与年节气息。
    灯笼映红西府年
    每逢节庆,大红的灯笼挂起来,便成为最具中国特色的标志符号。春节即将来临,大大小小的企事业单位、千家万户都少不了在门前挂灯笼。红红的灯笼既照亮了漫漫寒夜,也映红了西府人的新年。
    缀着流苏的绸布灯笼最为大众化,其圆圆的外形、火红的色泽,都寄托着人们对美满、幸福生活的期盼。西府农家人过年,都要在门楼上挂一对这样的红灯笼,与大门上张贴的门神、门两侧的春联、门楣上的“三色”相互映衬,彰显着新年的新气象,来客一登门,浓浓的传统年味便扑面而来。
    扎制灯笼,也饱含着西府手艺人的汗水和智慧。在凤翔县路家村一家宫灯厂,腊月里工人们正如火如荼地赶制着各种型号的绸布灯笼,窝铁丝骨架,裁剪、包裹红绸布,粘贴金黄的流苏,每一道工序都一丝不苟。小灯笼几十厘米高,大的甚至高达三米,一样的红绸金穗,一样惹人喜爱!今年印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灯笼颇受人们青睐,生意人多选择“诚信、友善”,农村人都喜欢“富强、民主”,城里人则更偏好“文明、和谐”,这样的灯笼让人们更感觉新风拂面,也让传统民俗焕发新姿。
    每年正月里,西府人走亲戚,舅舅要给外甥送灯笼,“外甥打灯笼——照旧(舅)”嘛!过去送灯笼,送的都是手工扎制的纸灯笼:最普通的是火红的金瓜灯笼,提上一对,让亲戚的日子越过越红火;造型别致的莲花灯笼、白菜灯笼、西瓜灯笼,挂在家中,更为庭院增色添彩;还有形象逼真的生肖灯笼,最受小孩子们的喜爱,拉着带有小木轮子的兔子灯笼、鸡娃灯笼在村子里转悠,那是怎样的一种自豪!举着金黄色的猴子灯笼,吊在上面的金箍棒随着走动左右摆动,更让不少孩童眼馋。可惜如今在宝鸡各县区,这样的纸灯笼已经难觅踪迹,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声光电产品,虽然新颖花哨,但却难脱工业制造的痕迹。如今的纸灯笼多为折叠式的,打开都是圆鼓鼓的大肚子,配上印有花鸟鱼龙、喜娃娃等图案的纸板,少了些生动形象的气息。只有那永远不变的圆筒形的“火罐灯笼”仍在流传,那是西府人正月十五插在先人坟头的灯笼,代表的是对故去的亲人的思念。
    再看城市街道、公园广场等处,春节前夕,行道树上也缀满了小巧玲珑的纸灯笼,扮靓了市民的生活环境,营造了浓郁的年节喜庆氛围。
    正是这些随处可见的各式灯笼,让我们的春节更有中国味,更具传统气息,成为我们抹不去的文化印记。
    窗花扮靓小庭院
    新春佳节来临之际,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,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,展示了新年的新气象,也为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,集装饰性和实用性于一体,故而成为过年不可或缺的文化传统。窗花以中国传统剪纸艺术为依托,寄托着人们辞旧迎新、接福纳祥的愿望,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、喜气洋洋,也扮靓了庭院,历来颇受人们喜爱。
    过去,西府人住的都是土木结构的厦房,安装的多为老式木窗,窗子上糊白纸,因而五颜六色的窗花就成为屋子里特有的亮点,也让简朴的农家院落洋溢着新春的喜气。通常,家家户户在“扫舍”时,要撕掉被烧炕时的烟雾熏黄的窗户纸,彻底打扫干净室内外卫生后,再重新糊上一张白纸,贴上漂亮的窗花,整个屋子也好像立刻活泛起来了。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,不论是六六三十六格的方窗,还是八竖格的木窗,那小格子内镶嵌的精美窗花,无不透射着西府巧娘的聪慧,让农人简单的生活充满情趣。还有窗子最上方贴的烟格窗花,既能让炕缝逸出的烟气飘散出去,使室内空气得以流通,也装饰了窗户和庭院。
    如今,厦房已退出了历史舞台,老式木窗也淡出了人们的生活,铝合金窗、塑钢窗成为主流,窗花也以红色为主,贴在窗玻璃上更显雅致。
    窗花内容丰富、题材广泛,过去花鸟鱼虫、十二生肖,甚至神话传说、戏曲故事人物形象等都有,如今带有“福”字和喜庆图案的较为多见。西府剪纸艺术源远流长,剪窗花也是过去农家女子腊月里富有创造性的常见手艺活,老婆婆、小媳妇、大姑娘都能剪。年过花甲的千阳县民间剪纸艺人白召凤便是其中一位,她虽然没上过学,不识字,但自小便跟母亲学习剪纸,剪啥像啥,几十年来创作了众多独具特色的剪纸作品,每年腊月少不了要剪好多窗花。猴年快到了,白召凤特意创作了九幅猴子题材的剪纸窗花,既有“猴子献蟠桃”“马上封侯(猴)”等图案,也有孙悟空手捧带有“福”字的蟠桃图案,甚至还有卡通形象的猴子,生动可爱,惟妙惟肖,颇有意趣。此外,白召凤还剪了不少颇具地方特色的精怪剪纸,对动物、植物、器物等进行夸张变形,赋予其灵性,运用剪纸技法表达人们对生活的某种期盼,简洁写意,拙朴夸张,寓意丰富。
    千百年来,小小窗花不仅美化了西府人的生活环境,而且寄托着人们对生活理想的追求与渴望,祈愿生活富裕、后代昌隆、人寿年丰及辟邪迎祥等成为窗花表现最多的主题,也彰显了窗花古老而丰富的文化内涵。
    头门展现新气象
    西府人过年,对头门的装饰非常讲究,无论城镇还是乡村,也不论是机关企事业单位还是普通家庭,挂灯笼、贴春联都必不可少;而对于农家人来说,在此基础上,头门还要贴门神,门楣搭配贴上“三色”,这样装饰的门楼才像个过年的样子。
    春联由桃符发展而来,表达了人们在辞旧迎新之际,辟邪除灾、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。西府人习惯于除夕在头门上“贴对子”,从过去“天增岁月人增寿,春满乾坤福满门”“新春富贵年年好,佳岁平安步步高”之类的传统春联,到“百花齐放春光好,万马奔腾气象新”“车水马龙一路景,花香鸟语万家春”之类富有时代和生活气息的春联;从原来的简单手写春联到烫金印字春联再到书法家手写春联的回归,西府人新年的门柱和门框上的内容也在随时代而变化。不变的是春联的底色,依然那么红艳艳,洒金的更显亮灿灿,辉映着西府人的日子。
    西府农家的门楼不论高低,过年总少不了在大门上贴门神。过去的木版年画门神如今已不多见,机印的门神早已“一统江湖”,但不管怎样变化,秦琼敬德仍是传统的家宅守护神,无论是骑马还是站立,都威风凛凛,护佑着农家人四季平安。
    此外,门楣上随风飘展的“三色”,也是春节期间西府农家头门上的特色符号。“三色”多用红绿黄三种颜色的彩纸剪成,内容多为“新年好”“迎新春”“福禄寿”等字样,一个字一种颜色;有时“三色”还间隔搭配四条稍窄一点的彩纸,内容多为“万象更新”等字样,让新年的头门更为亮丽。虽然常常过不了正月,这些都会被风扯去或日渐褪色,但农家人迎新纳祥的美好祈盼亘古未变。
    除了这些传统饰品,有些人家还要在头门贴上大红的“福”字,在院内墙壁上贴上“满院春光”“吉庆有余”“五谷丰登”等内容的新年喜帖,在厅堂内挂上大红的中国结,让家里处处洋溢着新春的喜庆气息。
    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,也许在一定程度上让年味变淡,但传统年俗的文化内力不应该随之消减,因为它永远承载着人们对阖家团圆、生活幸福的美好期盼,年味,就在这些传统饰品中代代流传……

信息来源: 扶风县人民政府
打印 关闭
上一篇:扶风面皮
下一篇:西府面食传说之削筋面

版权所有:太阳商城贵宾会2017cm·(中国)专享会|首页欢迎您 陕ICP备12002704号 网站标识码:6103240002

陕公安网备61032402000143号 本网站建议使用IE8.0版本以上浏览器访问

版权所有:太阳商城贵宾会2017cm·(中国)专享会|首页欢迎您